新闻网讯 10月28日至29日,2017年第八届“东北亚民族文化论坛:中韩关系的现状及未来展望”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顺利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所与韩国庆南大学极东问题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民族学学会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会协办。参加本次论坛的有韩国庆南大学、仁荷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安徽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外交学院、渤海大学等多家中韩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
本次论坛围绕“中韩关系的现状及未来展望”为主题,从“‘一带一路’提倡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及其评估”、“中韩关系的现状及其未来展望”、“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韩文化交流及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建设”、“东北亚地区的跨国人口流动与社会文化适应、文化认同研究”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处长乌小花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邹吉忠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杨圣敏教授、韩国庆南大学常务副校长尹大奎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书记刘明新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上分别致辞。中央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李曦辉处长、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黄有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李文研究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包胜利研究员、刘泓研究员等近四十位中韩学者参加了论坛发言和讨论。
邹吉忠副校长在第八届东北亚民族文化论坛开幕式致辞中对于本次中韩合作的学术研讨会给予了高度的期待,也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从理论与现实的视角对东北亚区域社会的发展与和平以及跨国文化交流等诸多内容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指出,我们看到,中韩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但也不能忽视:在过去几年中,因受“萨德”危机、朝鲜核试等国际事件的影响,我们不得不面对许多挑战与问题,中韩关系也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如何渡过难关,巩固和发展中韩建交后在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合作取得的成果?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往何处去?如何加强中韩学术界的交流合作、发挥积极作用?这些也是学者们面临的课题。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希望中韩学者都能以促进中韩之间的密切交往为使命,以改善东北亚地区国家的关系为使命,以增进东北亚地区的“民心相通”为使命,保持东北亚地区在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方面的畅通,加强东北亚共同体的构建,针对国际争端积极发表有利于地区发展和安定的评论,贡献学者智慧,担负起学者的使命。只有这样,中韩之间的关系才能保持稳定,东北亚地区的发展才能恢复正常,“一带一路”倡议的北线建设才能实现,东北亚地区的人民才能享受到社会大发展、区域一体化带来的福祉。
会上,黄有福教授、李宽世教授、李文研究员、金东灿研究员、蔡凤林教授、董向荣研究员、金东叶研究员、祁进玉教授等学者就《“东北亚地域共同体”:梦想与现实》、《朝鲜劳动党全体会议后对内外政策的展望》、《中美关系的新变化及其对东北亚局势的影响》、《中美关系的变化与朝鲜半岛安全》、《“东亚世界论”研究动态综述》、《大国VS中等强国——中韩关系的现状与未来》、《北核开发的评价与今后的课题》等话题对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走向、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等议题进行专题研讨。金城敬教授、李美贞教授、谢芳教授、郑喜淑副研究员、李梅花副教授、李丽教授、朴贤美博士、温彩云老师、霍美辰老师等学者就《北韩青年一代的变化动态:朝鲜青少年意识形态为例》、《中途入韩青少年的整体性治理因素研究》、《中韩饮食文化表征的同源性探析》、《践行“一带一路”推进中韩博物馆合作机制》、《跨国人口流动视野下延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东北亚电影文化形成的地缘因素分析》、《现代性的东方面孔:东北亚电影文化共同体建构的一种可能性探究》等话题对东北亚跨国人口流动、文化认同等议题进行专题研讨。
本次研讨会从不同学科、不同年龄层、不同研究方向的视角,对东北亚民族文化进行讨论,讨论内容范围极广,学者们从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历史渊源、经贸往来、朝鲜半岛的局势及其特点、跨国人口流动、饮食与影视文化等诸多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东北亚国家在文化上具有许多相似性,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差序的兄弟关系”等众多文化特点,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建立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在东北亚地区积极构建区域内各国之间的信任机制是大势所趋。目前,在全球化背景下,东北亚区域的各国“学术共同体”的建构则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全球化的今天,可以说“区域互助、全球协作”已经成为政治家、学术界公认的准则。从这个角度而言,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历史传统的作用,增进区域内族群/民族间彼此的接触和交流,增强跨国文化认同的感召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