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6月9日上午九点至下午五点,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学院成功举办了“非洲民族与文化研究”工作坊。此次工作坊由民社院世界民族教研室主办,突出强调中国视角与非洲视角的交汇,我国非洲研究、世界民族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多位埃塞俄比亚留学生,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共六十余人,紧紧围绕中非文化共通、非洲民族治理、非洲民族文化与交流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简短而热烈的工作坊开幕式由民社院世界民族教研室主任施琳教授主持,民族学系主任祁进玉教授致辞,他热烈祝贺工作坊的召开,并重点阐释了201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族志研究与数据库建设》为什么要特别设立“非洲子课题”、课题组团队和基本研究思路等问题。本次工作坊分为专家论坛和专题研讨两个部分。在专家论坛部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安山教授对我族中心的普遍现象、中国对非洲民族研究的缺失和中国非洲民族研究的发展路径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阐述;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世界民族研究室主任刘泓研究员聚焦《民族自治:历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主题,她认为民族自治极易导致对“以族划界, 各自为政”的想象和向往, 不仅有违现代国家内部主权统一和现代公民社会公民权利为先的要求, 而且比“民族—国家”方案更缺乏可操作性,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进行理性思考。北京大学历史系潘华琼副教授以获奖影片《廷巴克图》反映出的非洲民族与文化冲突问题为例,讨论了非洲各民族既与生态和谐、相互之间需要且持续交流,同时也存在边界冲突和社会紧张的现实图景,指出民族问题的解决要从历史、生态和社会多重纬度来综合考虑。北京大学博士留学生Dilamo Otore,全面介绍了埃塞俄比亚的多元民族文化和民族治理现状,并重点阐释了埃塞民族认同中的差异和共通性问题。
在专题研讨部分,中央民族大学施琳教授做了专题分享,阐述了其开展埃塞俄比亚民族研究的田野体会与思考,她提出从“多维度视角”开展非洲民族研究的论点,引起多位非洲学者的共鸣。 施琳教授指导的民社院人类学研究生团队,也介绍了关于埃塞俄比亚民族文化研究的初步认识。此外,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的埃塞俄比亚留学生也积极发言,补充介绍了埃塞历史文化、政治体制与民族问题的关系。随后全体参会学者和同学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研讨活动之中,就埃塞民族认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民族联邦制度实施效果等展开互动研讨。
本次“非洲民族与文化研究”工作坊得到了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族志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和2016年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非洲特色民族治理模式研究》的大力支持。从2011至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民社院世界民族教研室曾连续举办过四届 “非洲研究学术周”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学校非洲民族研究的开展,本次工作坊成功延续了这一良好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