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大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大人物 > 正文

“定向生”王永振:赴藏十年,难凉热血,百炼成恋

“定向生”王永振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03   编辑:刘兰   打印   字号:

也曾作千帆阅尽,归来少年郎

  2002年,20岁的山东临沂学生王永振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成为我校2002级藏学与行政管理专业的西藏“定向生”。他曾高考两度失利,却未尝心灰意冷;家境困顿,他曾离家出走,一边打工,一边继续复读;他曾流落街头,睡过马路沿,体会过饥饿的滋味。然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或尝人世艰辛,仍不坠青云之志者方博命运眷顾。第三次高考,王永振终于得偿所愿,与中央民族大学结缘,与西藏结缘。  品过生活不易的王永振,更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四年时间里,他学会了藏语,掌握了一定的藏学知识;他成为了校团委学生副书记、社团联合会主席;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青团员”;他曾荣获全国首届青年普通话演讲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是北京市高校辩论赛亚军和最佳辩手。他也向我们讲述自己在大学的时间把握原则,就是坚决不浪费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作弊,勤上自习。最难忘的是毕业那年,王永振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响应团中央号召,主动申请去西藏阿里,希望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那一年,他24岁,怀揣激情与梦想,容光焕发。

  那一年,青藏铁路刚通车不久,西藏正敞开她动人的怀抱,慷慨馈赠她千年沉淀幽藏的美。

  西藏情,正如那耳熟能详的歌曲所写:是远古的呼唤,是千年的祈盼,是无言的歌,还有那远远不能忘怀的眷恋。

行之所向:万山之祖,百川之源

  西藏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等山脉相聚的地方,故称“万山之祖”;也是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故称“百川之源”。王永振此次前往的便是阿里地区措勤县,这个在藏语中意为“大湖”的地方,正是西藏为数不多的超高海拔的纯牧业县。措勤县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当时总人口1.2万,牧区常住牧民均是藏族同胞。

  措勤有多远?

  从成都到拉萨,乘火车,两天两夜;从拉萨到阿里,乘长途客车,五天四夜;再乘邮政货车走三天,方到措勤县。“当时,通往阿里的219国道正在修建,尚未开通,去阿里的路况很差。”王永振回忆说,“我们路过一处海拔6000多米的山坡时,全车人都下去帮助推车……因为时逢雨季,道路损毁严重,河水暴涨。快到狮泉河时,河水离大客车车窗玻璃仅有10公分左右。真是特别危险,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放在车厢下面的行李和书籍都被河水浸泡了。”

  王永振被派到措勤县政府办实习了1个月,随后被分配到县委办机要科担任机要员。“机要工作辛苦,因为人员少,我要24小时值班。我住在机要室,一间十五六平米的房子,除了一张桌子、一张床之外,什么也没有。好在县里比较重视机要工作,后来才一点点添置起来。”当时,由于阿里地区通信很不发达,当地党委、政府发送文件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便是发电报。“措勤冬天的风很大,一般会从上午11点,一直刮到凌晨四五点。记忆中最苦、最难忘的,就是寒夜里去送电报——顶着大风出门,零下三四十度,无论穿多厚的衣服都会立即被冻透。”  工作之余,王永振每天坚持学习,个人进步非常快。由于县里缺少人才,好学上进的他同时兼职做了文秘,他的才华逐渐得到领导的肯定。就这样,他经常要为县委、县政府起草公文,并帮助县教育、农牧、卫生等部门写一些材料。“那段看似艰苦的时光,其实是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的过程,也为后来能够更好地做事带来机会。”2008年5月,他被调到县政府办做了专职文秘人员。此后,和县领导去乡村基层走访调研的机会更多了,全县5个乡镇、21个村他基本都到过。2008年9月,王永振被借调到阿里地委组织部,专门从事基层党建工作。2010年4月,他被正式调入阿里地委组织部,半年之后成为副主任科员。在组织部门的4年多时间里,他随部领导深入到各县乡搞调研、督查,阿里7县、37个乡镇、141个村居,他到过其中的32个乡镇、120多个村居。“有时候在牧区一待就是一两个月,每天住在不同的牧民家里,睡卡垫、吃糌粑、喝酥油茶。” 正是这样的工作生活经历,让王永振深刻感受了阿里农牧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和阿里结下了深深的缘分。

  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王永振被抽调到阿里地区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办公室和阿里地区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办公室工作,被评为“阿里地区2012年度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先进个人”。他参加了西藏强基惠民英模人物先进事迹全区巡回报告会和强基惠民活动一周年晚会《驻村之歌》的演出,被抽调到西藏自治区宣讲团讲述《中国梦·西藏故事》,感受到了农牧区基层一线奋斗者的壮怀激烈和西藏7地市不一样的生活。

  在阿里将近8年的时光,他立足藏西,放眼西藏。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细腻丰富的情怀,就像他脸上的“高原红”和他创作的古典诗词,成为他心中永恒的印记。  谈到基层工作经历,王永振分享了与村民建立情感的一些经验:“语言只是你表达的17%,情感的建立只是在于真心,态度和真心才是第一位的。” 多次提及坦诚、热情、平和这些词汇的王永振,也让我们可以依稀描摹出这位赴藏十多年的校友“捧着一颗热忱的心”扎根西藏的美好模样。

试问高原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能记住的阿里生活,不过是些许散落的碎片,让你不知从哪里开始,也不知到哪里结束。但弥漫其中的,恐怕是人类的通病——孤独。”王永振在他的散文作品《阿里孤独》里如此叙述,这也是他十三年阿里生活的最真实状态之一。兄长职责、肩头债务、微薄工资……直到2011年底,王永振才总算度过那段最困难的时光。因工作繁忙和生活所迫,他曾长期保持着独身的状态,而之后一年中,他将遇到那位陪伴他度过一生的人。

  2012年12月,通过阿里地区公开遴选,他以笔试和面试总成绩综合第一的优势,成为阿里地区文物局文物宣传督察科科长。2013年7月,通过组织调动,王永振调入西藏自治区体育局,正是在这里他找到了一生所爱。

  “我是7月10日到局里报到的,姚池是7月28日报到的,她是自治区从北京体育大学引进来的。”王永振幸福地回忆道,“8月2日她到我办公室取行李,我们一起参加雪顿节开幕式。活动之后,我在大雨中徒步两小时送她回家,我们彼此相爱了。在我们相识的第30天,就领了结婚证。能够在拉萨相识相恋,我相信这就是缘分!”情定西藏,与爱人喜结连理,伴儿子茁壮成长,游子在这片土地重新扎根。西藏,成为王永振的第二故乡。

  满心甜蜜时,不知王永振是否也曾想到西藏大诗人仓央嘉措所写的那句“不负如来不负卿。”

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网作品的应注明“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方式: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 mucxcb@muc.edu.cn

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信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博中央民族大学官方B站中央民族大学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