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微之风,化养万物;清惠之风,同于天德;智者为师,穆如清风。他是青年学者,也是青年教师,更是一位追求完美主义的行动派。他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宫玉涛老师。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他始终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他是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也是首批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今年是宫玉涛老师在民大的第八个年头,“忙碌、停下来会觉得不适应”,是他生活的常态。
理论教学的“实践家”
宫玉涛老师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容易受到各种外在思潮的影响,需要从思想和精神层面上对同学们进行教导与引领。”思政课作为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理论必修课,是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理论贯彻的主渠道。如何将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易于接受和理解,宫玉涛老师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着。
谈及自己教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课程时,宫玉涛老师强调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既有系列伟大的理论成果,也有非常丰富的实践成果,理论和实践都是一直在丰富和发展。我希望把理论与实践更密切地结合起来,要密切关注现实,而不仅仅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宫老师说。许多最新的理论成果和社会现实热点都会体现在他的教学中,比如党的十九大刚结束,关于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领导人对“新时代”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变化等,都会在第一时间进入他的课堂,及时传授给学生。
在课堂上,宫老师不是“满堂灌”,而是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做课前热点问题汇报,他说:“毛概课和我们的实际结合得太紧密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直在随着实践的推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所以学生必须要走进社会,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用学到的知识观察社会。”他鼓励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一定要了解世界特别是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人也始终强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重要性。对我们青年学生来说,要具有科学的视野,更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学会用科学的、综合的、辨证的眼光学习理论、考虑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世界联系中国、历史联系现实、现在联系未来,在宫老师看来,培养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正确把握,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宫老师有个习惯,每天会把当天的时政新闻浏览一遍,并把重要的新闻记下来。他自己也喜欢聚焦热点问题,勤思考、多写作,钻学术、钻科研。正如韩克芳老师所说:“宫老师的课堂,逻辑性很强,幽默风趣却又不失深度,这真的离不开他扎实的学术功底。”
宫老师强调,政治教育和能力提升是思政课的两大重要职能。“作为思政课老师,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重要职责。在这个前提之下,通过课内课外的教学,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会给学生带来一辈子的影响。”他说,不求学生把老师讲内容都记住,只希望当学生回想起大学思政课,哪怕只是老师的一句话或一个知识点或一个科学方法曾对他有所启发、有积极影响,特别是每个人能够走“正路”,而没有走“歪路”“邪路”,那也是成功的。
踏实勤恳的“引路人”
2011年,宫老师申请担任2011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本科班的辅导员,从大班授课到小班育人,双重身份给了他深入了解学生的机会,那是一段让他压力与快乐并存的难忘记忆。为了确保学生随时能找到他,宫老师的手机全天开机。没课的时候,他便坐在办公室,遇到有旷课、挂科的同学,他笑着说自己就天天盯着他们,并定期找这些学生谈话。
学生郝囡这样评价:“宫老师就像我们的学长一样,特别亲切、随和。在宫老师面前,我们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们私下里还叫他‘老宫’。”本科四年,班级每学期都组织春游、秋游,集体去湖南省麻阳县做毕业实习,宫老师都全程陪伴。“那真的是特别美好的记忆,老师还和我们一起烧烤、爬山、打乒乓球。”郝囡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光,还倍觉珍贵。
“宫老师对我们的关心不会简单地表现在口头上,更多是体现在行动上。”正在读研二的李凯说。宫老师平时生活规律,极少熬夜,却曾为了解决李凯在学习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陪他熬了一整夜,第二天眼里全是血丝。“第二天,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 ‘以后少熬夜,对身体不好’。当时我感觉,宫老师就像我的父亲一样关心着我们。”
“踏实”“勤恳”,是宫老师挂在嘴边的词。这是他自身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对学生最大的要求。在李凯眼中,宫老师是那种“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读书人:“每次看到他的时候,他都是在伏案读书或是写文章。”
宫老师希望学生养成踏实勤恳的习惯,不要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读书、做事。很多读过的书可能当时没发现用处,但等毕业时甚至毕业后很久,便会发现真的收获很多。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学生之间比的不是天资聪颖,而是谁比谁扎实刻苦,勤奋努力。当你养成了踏实勤恳的习惯,走上工作岗位后同样会受益匪浅。”
当然宫老师也不主张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经常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做调研。宫老师指导过的社会实践项目,曾获校级一等奖和北京市二等奖。他自己也积极参加各种调研。每年暑假,宫老师都参加学院组织的社会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寻找授课素材、丰富经验,以行动带领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也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体现。近两年,宫老师两次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成果二等奖。
奋进不息的“创新者”
作为教研室的一股年轻力量,宫老师与整个教研室的老师一起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模式,走在教学改革和创新前列。
为了让全校学生更好地掌握毛概课的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两年毛概课的期末考试从闭卷考试到开卷考试、再到放弃传统的试卷考试,一路走来,尽管受到了不少争议和质疑的声音,但是他们的创新还在继续。这学期开始,教研室的六位老师在课堂上使用了“中成智慧课堂”软件,与学生建立起线下上课、线上互动的授课新模式,很好地提高了课程趣味性,深受学生欢迎。
2016年,宫老师参与到学院申报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中。申报成功后,宫老师担任了中心四个平台之一的民族·艺术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课程体系创新研究平台的常务副主任,主要探索如何更好地上好民族院校、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思政课与专业课不同,要充分起到政治教育与思想引领的作用,面向不同的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宫老师认为,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采用不同的上课内容与方式,有助于更好地引起学生共鸣,取得良好效果。宫玉涛和他的同事正在为此积极探索。
在同事眼中,宫老师是“完美主义者”,“只要是交给他的任务,他一定会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完成”,踏实奋进,又不断追求创新,细微点滴处蕴含大精神和大智慧。
基本每年承担着超过400个学时的课时量,还有平日里繁杂的工作,宫老师却称“这很充实”,充实便是“想趁年轻多为学校、学院和学生做些事情,让自己将来不会感觉遗憾”。而在宫老师每日充实的生活、教学之余,他依旧潜心研究,五年内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专著、合著、主编教材4部,参编著作和教材4部,成功申报省部级项目5项。“科研做好了,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环节做好了,也会促使科研内容的延伸和深入。我觉得我做的还不够多、不够好,时间还不够用。”就是这么一位自我评价很平凡、很普通的教师,勤勤恳恳地承担着教书育人工作,踏踏实实地坚守在砥砺奋进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