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大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大人物 > 正文

万玛尖措:为筑梦《出走》的舞者

来源:吉南英     发布时间:2018-09-17   编辑:潘妩媚 赵荣   打印   字号:

  他是一名安多藏族人。13岁时带着梦想,从家乡青藏高原黄河边的卡里岗村来到北京求学,从此开始了不平凡的艺术生涯。他创作的作品获得过国内外多项荣誉,并且深受观众们的喜爱。他是万玛舞蹈剧团创始人,大理奥赛空间创始人,现任美国芝加哥西林艺术中心艺术总监,香巴拉艺术空间艺术总监,嘉沐措国际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CEO。他就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毕业生,万玛尖措。


十多年磨一剑

  学生时期,万玛尖措独特的艺术天赋逐渐被挖掘出来。在众多师长的鼓励和帮助,以及自己日复一日勤奋刻苦的学习和练习,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舞者。

  2003年本科毕业后,他投身于舞蹈创作事业,由他编导的十几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在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得了多项荣誉。在创办城市牧人工作室和万玛舞蹈剧团期间,他的舞剧创作有了许多新的探索和表达。近两年,他创作一部以原生态藏族文化元素结合现代舞艺术表现形式的舞剧《香巴拉》引起了巨大反响。

  “香巴拉”就是“香格里拉”的意思,也就是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在每一个藏族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香巴拉。”万玛尖措这样说。

  这部舞剧的灵感来源是他高中时写的一篇名为《Made in Shambhala》的日记。2001年,他偶然翻出了那篇日记,倍受启发,将自己对香巴拉意象的理解和感情整理成一个文本。从此,他开始了长达十一年之久的《香巴拉》创作生涯。他从牧区找来舞台上需要用到的道具,甚至耗时2个多月亲手制作舞台中最经典的道具。  在这个过程中,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了展现更完美的艺术形象,不断碰壁,也不断成长,他渐渐领悟到,只有发自内心才能够展现舞蹈的本质意义。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与他团队的不懈努力与付出,最终得到了社会上广泛的好评与认可,铸就一部经典之作。《香巴拉》在海内外演出场次高达30余场,2012年应邀到国家大剧院上演,2013年受邀参加纽约、芝加哥、香港、首尔、上海等城市的国际艺术节,并在同年获得北京市文化艺术创作大奖、北京国际舞台艺术丹尼奖最佳编舞,2015年获得北京文化生产大奖,2015至2016历时一年拍摄同名电影,2016年此作品视频及衍生产品被法国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


不忘初心

  他身兼数职,舞蹈家,编舞家,舞台剧导演、编剧,独立撰稿人,舞蹈电影导演,平面设计师,建筑装潢设计师,手作匠人……一年前,他卖掉北京的房子,毅然决然搬到大理,在这个世外桃源享受生活的美好。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搬去大理,因为孩子,这是最简单和最容易相信的理由。后来有一次,记得那天狂风四起,乌云密布,我在大理一处河边房子里静静听了一个下午的呼啸。风渐渐停下时我激动不已,立即给爱人的电话说,我们搬家吧。……我惊奇地发现这个地方有种想回来的魔力,这里的人和慢慢变迁的时空以及无法言说的节奏,像极了我儿时的故乡。”

万玛尖措与他心爱的女儿

  搬到大理后,有一天他在市场买菜时无意间看到一排空荡荡的铁皮房,想起自己之前有过打造艺术空间的经历,心潮澎湃,决定亲手把那里改造成一座兼有咖啡厅、剧场、书舍、舞坊的艺术空间。他下定决心以后和自己的团队成员立马开工,从设计到建成,在完成这一项巨大工程的艰难的过程中,他为了燃烧的梦想克服困难,坚持到底。最终不负己望,他理想当中的艺术空间终于建成。

  从2017年2月到2018年空间的开幕,无数个日夜他都曾在工地上度过,甚至藏历年也不例外。为了让女儿开心,万玛尖措在空间建造了一个滑梯,精挑细选要摆放的书籍,为了追求生活品质把一扇窗、一把椅子进行细节改造,带着女儿拍空间宣传片...最终,他用在藏语里象征“太阳的女儿”的名字给这个空间命名——奥赛空间。

奥赛空间

空间里的“云聚场”

空间一角

为女儿亲手打造的滑梯

  “创作需要各种尝试,无论是舞剧作品、实验剧、各类影像或建筑等。不管哪个领域,各个领域都存在着相互设计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很好一个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一个手段。在生活和事业上,可以有很多的身份和角色,这样的人生才会精彩,不留遗憾。”万玛尖措在创作中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发现崭新的自我,感悟生命的真谛,实现自我价值,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作为MUCer说

  “在民大学业十载,在学校学习的经历对自己的艺术感悟、人生方向包括做出的选择都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我和所有的学子一样,收获颇丰。对学校的情感在这十几二十年一直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空间表达对母校的深沉情感。”

  “关于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看自己是否有强烈拓宽视野和提升格局的愿望,这决定着你离开学校后能不能自主自觉地学习,能不能早日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学校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对学校对师长要有感恩之心,对自我所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要有敬畏之心,但不要过分依赖学校这个机构,不能让学校成为自己来炫耀的工具。”

  “关于创业,创业不是简单的吃苦耐劳。互联网时代,创业不仅需要态度,坚持、担当、协作精神、团队意识、还需要不停地转换思维模式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探索未知领域,为改善提升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付之努力,在同质化的世界创造不同。所以创业不是简单的财富积累,沽名钓誉,自己和自己的团队输出怎样的价值观才是核心。在未来的创业之路上,如果需要自己在正确和善良之间选择,希望民大的校友们都会坚定地选择后者。”

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网作品的应注明“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方式: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 mucxcb@muc.edu.cn

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信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博中央民族大学官方B站中央民族大学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