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黄泰岩与专家校友共话中央民族大学办学历史

来源:宣传部 李红亮   发布时间:2020-06-19   编辑:费娜   打印   字号:

新闻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指示,更好地传承延安红色基因,6月16日上午,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黄泰岩,党委常委、副校长石亚洲在知行堂与胡振华、戴庆厦、班班多杰、郭卫平、李万瑛等专家校友共话中央民族大学风雨历程。会议由石亚洲主持。

在座谈中,与会的专家校友对传承和弘扬延安民族学院精神畅所欲言。69年校龄的荣誉资深教授胡振华表示,学校高度重视校史,自己备受感动。中央民族大学与延安民族学院一脉相承,学校在北京办学初期,包括中央民族学院的首任院长乌兰夫在内的很多干部教师都来自延安民族学院,红色基因底蕴深厚。新时代办好中央民族大学,要靠两支队伍,一支是一大批知名专家教授,一支是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干部;要把握好人才培养方向,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治边、建边的优秀人才。

1952年进校学习的荣誉资深教授戴庆厦表示,延安民族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烽火中建立的第一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汉族干部的院校,是培养民族干部的摇篮。中央民族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将延安民族学院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办学理念也得到进一步传承。新时代学校应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延安民族学院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党的民族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资深教授班班多杰表示,中央民族大学应该抓住历史机遇,整理一部更加完整的校史,从学术的角度,把中央民族大学体现国家民族政策的窗口作用讲清楚、说明白。为此,学校应该成立校史研究的领导小组和专题工作小组,为校史研究打下扎实的政治性基础、学术性基础、理论性基础和历史性基础。

中央民族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郭卫平表示,中央民族学院是全国高校中唯一一所未成立筹备组便直接任命院长、副院长的高等院校,延安民族学院和中央民族学院在办学宗旨上是一致的,传承脉络也很清晰。我们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就必须修好一部更加完备的校史,给历史以交代。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局)党委副书记、主任(局长)李万瑛校友表示,延安民族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新型高等学校,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民族学院,她的创立是我国民族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延安民族学院的办学实践为中央民族学院正规化办学积累了经验。

敖玲、刘翠兰、刘佳先后发言,表示要着力挖掘校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讲述好民大故事。

最后,黄泰岩总结认为,要站在中国共产党创办民族高等教育的高度认识学校办学历史。中央民族大学与延安民族学院一脉相承,延安民族学院的光荣传统正是中央民族大学与生俱来流淌着的红色基因。一路走来,学校事业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了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坚强保证。中央民族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堪称中国共产党扎根中国大地创办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表率和成功典范,体现了党对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关怀。

黄泰岩进一步指出,我们还要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高度深刻认识学校办学历史。1941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延安民族学院题写“团结”二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一路走来,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办学宗旨,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已经建设成为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摇篮、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的理论高地、民族问题决策咨询服务的重要智库、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中央民族大学的成长历程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创办民族高等教育、谋求中华民族独立与进步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学校服务国家、贡献国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史。从学校加强民族团结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我们要在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校史内涵,更好地承担起办好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领头羊、排头兵的职责。

石亚洲表示,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建的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从延安时期至今,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非常关心和重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红色基因,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国内合作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摄影:李红亮)

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网作品的应注明“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方式: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 mucxcb@muc.edu.cn

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信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博中央民族大学官方B站中央民族大学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