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古迹正青春 |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研究虚拟教研室师生团队在山西访古学习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时间:2024-11-13   编辑:迟婧婧   打印   字号:

中国首座遗址类墓葬壁画艺术专题博物馆内,学生在北齐徐显秀墓原址旁通过VR眼镜进入墓室内部欣赏壁画。

斗拱层叠,如繁星点点;飞檐翘角,似龙跃凤舞……今年,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游戏取景中的山西古建筑也吸引了大量关注。日前,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研究虚拟教研室师生团队跟随悟空的脚步,前往山西访古、对话文保工作者,开拓文化传承新思路。

素有“中国第一国宝”美誉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古朴肃穆,气势恢宏。这座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大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唐代木结构建筑。走进殿内,中国史专业学生徐畅连连感叹:“这一刻仿佛‘穿越’到了千年前,读过的很多文献瞬间活了起来!”亲眼见到不同时期的古迹,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跨度。

要到达山崖下的唐代建筑,必须先登上角度近乎垂直的阶梯。

在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前,师生观察古建筑斗拱结构。

深入五台山建筑群,多民族语言文字碑刻林立。大家纷纷调动日常所学知识辨认古老的文字——它们记录着包括建筑、文艺、经济等多方面的信息,是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

教研室师生仔细辨识五台山建筑群内古代碑刻铭文。

在山西博物院、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教研室师生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主题进行了考察。看到博物馆的盲文介绍牌,文博专业学生金小晶提出:“还可以参考北京的视障文化博物馆,准备能触摸的复制文物,让大家获得‘摸得着’的参观体验。”

与当地文保工作者交流时,大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有些古建筑并未配备相应的说明文字,不了解文化背景的游客常常只能“走马观花”。徐畅建议道:“故宫博物院、雍和宫等古建筑前大多配有相应的说明牌,抬眼欣赏古迹,低头了解历史,让无言的建筑开口‘说话’,可以有效提升游览效果。”

在带队教师廖靖靖看来,追踪大学生感兴趣的专题是打开他们思路的一把钥匙。“出发之前,我先体验过游戏内容,再带领大家到古迹中真听、真看、真感觉,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所学与所爱联系起来。”

2022年,教育部确定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研究虚拟教研室获批入选。几年来,教研室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到现场学,在实践中用,为文物保护、文旅发展等工作注入青春力量。(实习记者 金瑶 文并摄,文章来源《北京晚报》2024年11月12日第8版 新闻纪录)

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网作品的应注明“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方式: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 mucxcb@muc.edu.cn

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信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博中央民族大学官方B站中央民族大学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