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知行中华丨一场探寻绿色发展脉搏的实践之旅

来源:校团委   发布时间:2025-08-04   编辑:迟婧婧   打印   字号:

循着风的方向,今年暑假,管理学院的师生们跨越500公里的距离,从燕山余脉走向鄂尔多斯高原,开启了一场探寻绿色发展脉搏的实践之旅。在荒漠变绿洲的奇迹之地,民大人以脚步丈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智慧,解码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的“鄂尔多斯路径”。

“水文章”里的循环密码

梅涵钦拍摄智能监测系统

“大家快看这个智能监测系统!”在内蒙古汇能煤电集团巴隆图煤炭有限公司的调度指挥中心,管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梅涵钦将镜头对准电子大屏。屏幕上,多个监控画面实时切换,跳动着中水回用、植被覆盖等生态数据,演奏着科技与生态的交响。“这些中水不仅可以洗煤,还能灌溉沙棘林呢!”负责人的话语里满是掩不住的自豪。

经济林间的“治沙诗行”

看那边的沙柳树,绿意盎然!鄂尔多斯市巴音孟克纳源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指着远处的复垦区说道。瞭望台下,2300亩经济林以100×100米的方格整齐排列,沙柳网格如大地镌刻的绿色指纹般清晰可见,在广袤的荒漠中勾勒出生动的生态画卷。

管理学院副院长车峰老师听完介绍后,手掌轻轻按在心口,笑着说:“生态治理啊,就得用真心换绿意。”

调研团赴神东布尔台生态示范基地考察

“干煤炭这行的都‘憨’得很,特别单纯。”神东布尔台生态示范基地的负责人搓着粗糙的大手,声音洪亮地为调研团介绍着,“我们所有工作人员都拧成一股绳,一心想把绿色矿山做好。”他身后展板上的对比图直击人心——曾经灰黄龟裂的矿坑,如今已被绵延的绿洲覆盖。

座谈会上的“头脑风暴”

“环保投入增加,是否能让企业探索更高效的绿色技术?”

“光伏板下的种植,是生态修复的捷径还是可持续模式?”“沙柳网格的几何布局,能否用科技算法优化治沙效率?”“当‘治沙+产业’成为共识,如何让民生需求真正融入治理闭环?”

……

三场面对面的思想碰撞,调研团接连不断的提问如钥匙般,层层解开黄河“几字弯”的生态密码,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最终聚焦于“如何更好”。当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都指向治沙+产业+民生这一绿色方程式时,同学们意识到:生态治理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需要找到人与自然动态平衡的智慧。这种平衡,既藏在光伏板下的阴凉里,也写在沙柳林的年轮中。

站在黄河“几字弯”,年轻的双手触摸绿色脉搏。他们行囊里带回的不只是沉甸甸的调研数据,还包含着将“鄂尔多斯经验”转化为“中国方案”的千钧责任。通过扎实调研和创新思维,民大人将继续谱写蕴含着“两山”理念的鄂尔多斯答卷。

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网作品的应注明“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方式: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 mucxcb@muc.edu.cn

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信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博中央民族大学官方B站中央民族大学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