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民族大学在海淀校区知行堂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名家大讲堂”系列课程讲座第28讲“走向现代自觉:清代中华民族一体意识的历史演进”。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历史学院黄兴涛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副书记彭勇主持讲座,并向黄兴涛颁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聘书。

彭勇热烈欢迎黄兴涛教授的到来,介绍了黄兴涛的学术背景与研究贡献。黄兴涛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思想史与民族史的研究,是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并主编其中的民国卷。多年来,他积极参与推动的当代中国“新史学”建设,成果卓著。其中《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一书,全面展现了“中华民族”这一核心观念的历史轨迹,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的内在关联,此次讲座将有新的拓展和推进。

讲座伊始,黄兴涛援引费孝通经典的中华民族认识论,即从“自在”到“自觉”的演进过程,将清代定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阶段”迈向“自觉阶段”的核心转型期。他分析了“自在”与“自觉”的辩证关系,并提出,康雍乾盛世不仅是清代疆域和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奠基时期,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发展的最终与最高阶段。以此为基点,黄兴涛从族际关系、身份认同、疆土主权、国语构建及核心概念提出等五个维度,对清代中华民族一体意识的演进脉络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黄兴涛指出,清朝继承并发展“大一统”思想,通过对边疆的有效管辖促进了多民族融合,为近代“五族大同”理念奠定根基。与此同时,在与外部世界的碰撞中,超越王朝的“中国”国名与“中国人”国族认同逐渐确立。西方列强的侵略催生了中国社会强烈的“主权”意识,共同的外部威胁将各族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强化了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意识。此外,晚清知识分子推动“官话”向统一“国语”的努力,也反映了在文化上构建一体化民族的自觉尝试。梁启超等思想家创造性地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核心概念,并赋予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标志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理论上达到了高度“自觉”。黄兴涛认为,清代不仅在事实上完成了中华民族认同由“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性转折,更为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构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制度基础。他强调,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一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启示与借鉴意义。

该系列讲座由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协办,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核心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旨在推动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摄影/亓庆琳 马铭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