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3月11日下午,“非遗影像进校园——非遗影像创作与教学实践”交流活动在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办,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与非遗影像专业委员会、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及学院民族影视创研中心承办。活动通过学术对话、影像展映、创作研讨等多元形式,搭建起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影像技术的深度融合平台。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雄军出席活动并致辞。他强调,本次活动是深化部校合作、践行文化传承使命的重要举措,学校将进一步整合多元学科,以交叉研究的优势推动非遗影像“理论-实践-传播”的全链创新。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在致辞中指出,非遗影像展映及学术对话,旨在基于“影像+学术”双轮驱动让青年学子与非遗传承人实现对话交流,推动非遗影像创作与传播的范式升级。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海周作为本次活动主持人,介绍了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在非遗文化传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与非遗影像专业委员会会长赵丽芳教授、副会长朱靖江教授等专家出席活动,与新传学子共同观摩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汝兰(仙居花灯)综述片》。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郑金开指出,本片以“无解说”形式通过口述、项目实践、传承教学等三大板块,真实呈现了无骨花灯非遗传承人王汝兰的工作场景,鲜活的生活气息与人物的共情力促成了这部优秀作品。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磊介绍了影片背景和拍摄中所遇到的挑战,分享了导演“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拍摄历程。对谈专家们整体上认为,影片成功实现了口述记录与影视艺术的深度融合,打破了大众对非遗纪录片的传统认知框架。影片放映后,学院戏剧与影视系汤文靖副教授、李天语副教授、苏米尔助理教授、张韵助理教授等与影片主创团队的两位代表一同围绕影片与非遗影像创作展开交流讨论。




在师生提问交流环节中,同学们围绕非遗影像创作的田野调查方法、叙事策略及技术应用等问题踊跃提问。主创嘉宾细致专业的解答让同学们在观影的同时认识到了非遗影像创作的艰辛过程和宝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