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3月26日晚,由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的2025春季学期博闻前沿讲堂第5讲暨第一期“人工智能赋能思享会”在丰台校区演播厅举行。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胥桂仙、音乐学院副教授牛小凤、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向安玲先后登台,以跨界视角揭秘AI技术逻辑,畅谈未来应用图景。各学院百余名师生现场参与。

研究生院院长赵丽芳、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王袁欣主持讲座。赵丽芳以乘坐无人驾驶汽车的人机磨合、人机博弈的体验为引,分享了对AI时代人机协作、人机共生的观察与思考。美好社会是人机和谐共生的社会,人类必须认真思考人机共生时代的主体性,只有持续学习、保持思辨,才能做技术洪流中的“掌舵者”而非“溺水者”。
胥桂仙从技术底层逻辑出发解析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石——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她简明扼要地讲解了数据仓库的概念、数据分析的流程、数据挖掘的步骤以及Web数据挖掘如何助力决策制定。通过“京剧可视化平台”这一案例,她生动演示了如何将庞杂的数据蜕变为智能应用,清晰地拆解了大模型落地的技术路径。
“AI能写出媲美人类的流行歌曲,却难解民族音乐的韵味。”牛小凤从AI音乐生成的原理、技术与审美三方面,讲解了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创作音乐的要义。她通过对音乐数据进行特征分类或回归,展示了如何生成不同情感和风格的音乐。
向安玲从“world of being”和“world of becoming”的辨析出发,来探讨AIGC如何更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她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大模型工具及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并梳理了当前视频、音乐等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格局,为AI应用实践提供指导与助益。
同学们就AI生成内容的伦理边界、AI未来应用场景等话题积极互动。有同学关注到AIGC的版权归属问题,询问“AI模型独立生成内容,版权应归属于用户、AI开发者、模型训练数据的贡献者,还是应视为‘无主作品’?”;也有同学好奇音乐AI大模型的应用条件,“提供怎样的数据,才能让AI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真正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还有同学隐隐感到担忧,“似乎我们认知的发展速度,很难跟上AI更迭的节奏,那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及时了解AI发展的最新动态?”
针对同学们的问题,老师们一一回应,并鼓励同学们:面对AI时代的浪潮,无法抗拒,但也无需恐惧,技术变革的本质,是赋能与期待更美好的社会。
这场跨界的人工智能思享会解析了人工智能的技术逻辑和应用图景,也对AI时代的AIGC生存做了提醒与预警——当算法推荐蚕食信息多样性,我们需坚守真实,成为穿透信息迷雾的灯塔;当AIGC冲击内容生产范式,我们应融合技术与人文,讲述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新闻与传播学院将持续探索“AI+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培养兼具技术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续写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数字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