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9月17日,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力丹先生走进2021级研究生新生的“开学第一课”,带来主题为 "新闻传播学史论研究的一手材料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学术讲座。讲座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学院多名青年教师、海淀校区与丰台校区共170余同学聆听了讲座。学院副院长毛湛文老师主持讲座。

陈力丹以近年来所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为例,讲解一手材料的收集、掌握、考证、翻译、抢救等工作在新闻传播学史论研究中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并结合大量案例与自身经验,深入浅出,为师生们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陈力丹在讲座中指出,“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历史研究的角度看,我们以往较多研究没有建立在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例如,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源头《新莱茵报》和列宁党报观的源头《火星报》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都没看过原报的文本,人所共知的二手材料被反复引用,但对一手材料的研究却知之甚少。
陈力丹通过讲解自己编译《新莱茵报》、编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词条、研究马新观在中国传播的具体路径、确认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史的源头、追溯党报中经典新闻报道的社会传播等多个研究话题,进一步强调:“追寻第一手材料的过程,也是不断闪现研究话题的过程。要把找材料、看材料的过程同时变成形成问题意识的过程;我们必须养成这个学术研究的习惯。”
他还提到,从去年到今年,他与多位博士生合作,花费大量时间去查找和阅读马列原著,终于明悉了马克思《新莱茵报》、列宁旧《火星报》、马恩的传播思想伴随《共产党宣言》等传入中国的“来时的路”。据此撰写的文章,每一处引文都查找了文献的原版原文,同时发现了较多二手材料的差误。
针对关于一手材料和二手材料的关系问题,他指出:“二手材料可以作为接触一手材料的指南、索引,但不要完全依赖。引证后一定要核对原版(或原版照片),以一手材料为准。”
讲座结尾,陈力丹感慨,一些亲历重要历史的新闻工作者和研究者,其记忆本身就是难得的一手资料。“人的生命有限,抢救历史记忆的事情变得越来越紧迫”,他呼吁学界对此要重视起来。
本次“开学第一课”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例子鲜活,让新生代的学子们领悟到研究一手材料的重要性,深刻地理解学术研究的严谨和细致。讲座后,不少同学表示要正本清源、认认真真地对待研究,不可人云亦云,更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偷懒。还有同学称,从讲座中感受到了陈力丹先生身上学术态度之严谨和学术积累之渊博,这是最能打动人的力量,这也是最好的“开学第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