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经纬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经纬 > 正文

致敬青春梦想 | 民大学子雪域高原的支教生活

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布时间:2022-05-09   编辑:迟婧婧   打印   字号: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春的我们既是逐梦者,也是圆梦人,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让我们一起聆听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学子逐梦青春的故事,学习青年榜样,致敬青春梦想。

  支教时光点亮青春光芒的生活

  宝阿咪丽,蒙古族,中央民族大学2013级新闻学专业,2018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曾于2017-2018学年在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支教一年。

  每当我提到支教生活,身边的人总会投来“崇敬”的目光。他们感慨于我们的奉献,但准确的讲,我在西藏的“获得”远比“付出”更多。

  四年过去,我和支教时教过的学生联系已经很少了。只有一个小姑娘,还会经常发发消息,分享我们各自学习生活的困惑。支教时,她是我班上的学生,经常来我宿舍楼前的长椅上和我讨论习题。我感慨于她对学习的坚持和对自己喜欢学科的执着。

  在离别的信里,我把高中时期自己的化学课本送给了她,书的封皮上是人教社的照片。我告诉她,那里离中央民族大学很近。往后的多年时光,想到她,西藏的支教生活更增添了一丝温暖;想到他们,付出与帮助便成就了我生活更高的意义。

1C3EA

  唯有高山大湖得见天地宽广

  史赫,汉族,中央民族大学2014级新闻学专业,2019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曾于2018-2019学年在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支教一年。

  现在想来,支教期间,乃至后来很多次在线上,学生们问我最多的问题,并不是关于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也不是对学习方法技巧的讨教,而是“老师,怎么样才能上中央民族大学?”,他们往往不清楚要考多少分,甚至不知道怎样报考,却总有这样近似于执念的坚持。我都会问他们为什么想要来民大,答案也总是“因为老师是民族大学的学生”。这是一份无条件的信任,是我领悟的第一个支教的意义。

18BFB

  人们常说,广大青年要将个人的发展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和时代同频共振,同时也要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对于尚在象牙塔的学生而言,概念总显得太过宏大,但是踏上高原后,所有的概念都变得具体了起来,支教这一年,高原的地理环境、陌生的教书任务,使得大家都面临了很多生理、心理上的双重考验,但最后所收获的喜悦感动,早已把所有困难转换成了成长。同时,在这一年的西藏生活中,我亲眼看到了新时代下新西藏建设的日新月异,切身感受到了国家对于当地教育投入的实心实意,国家的发展变得真实可感,个人的努力也早已和国家息息相关。

  在祖国边疆的一份青年力量

  雅静,蒙古族,中央民族大学2015级蒙古语言文学专业,2020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曾于2019-2020学年在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支教一年。

  从北京到拉萨,近两天两夜的火车之旅终于在抵达拉萨后宣告结束。人生地不熟的恐惧感,高反的侵袭,没有一丝一毫磨灭我当初的坚定。

  支教生活往往还伴随着无力感。这种无力不是来自支教事业的种种困难,而是面对孩子们的求知与信任,身处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紧缺的边疆,作为支教个体的“自己”常常觉得无法做更多的努力,无法成就更多的事情而感到的无力。作为支教团的小老师们,也常常在这种无力感中互相鼓励,努力工作,在支教的一学年里尽心尽力地进行课业教学与辅导,为我的学生们描绘海面之阔,天空之广和世界之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支教的意义,可能就在于此吧。

1F85B

  不负韶华 不负时代

  雪娜,蒙古族,中央民族大学2016级蒙古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曾于2020-2021学年在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支教一年。

  初来时,一位援藏多年的老师说过的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你们此行的目的不仅仅是扶贫,更应该是扶志。”原来扶志真正的困难不是“驯服”一个坏孩子,而是怎么让懂事的孩子们心中燃起一团火,拾取对生活的憧憬,建设美好的未来。

238E9

  支教是一次难忘的人生体验,可是这一趟旅程,孩子们教给我的远比我给他们的要多。我认识了教育就是让每一颗“种子” 生发出生命的力量。从首都到拉萨,我明白了要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不做过客的筑梦人

  朴东鹤,朝鲜族,中央民族大学2017级广告学专业,202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现正在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支教。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作为支教老师,本职工作是讲授课本知识,但显然只做这一件事情还远远不够,做起来也一定不如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我想,作为支教老师,带给学生们的不能只有课本上的知识,而应该帮助这里的孩子们打开视野,立下更高的志向,而不是只满足于挖虫草的物质生活。

1268B

  高原上的教学很累,但与学生们相处的快乐常常成为兴奋剂,让我短暂忘记疲惫,让我总是能量满满。我和我的伙伴们大多来自民族地区,带着中央民族大学“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基因,希望在一年的支教生活里不做过客,而是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青春的筑梦人。



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网作品的应注明“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方式: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 mucxcb@muc.edu.cn

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信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博中央民族大学官方B站中央民族大学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