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经纬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经纬 > 正文

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博士研究生黎滩:唱响爱国之声

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10-05   编辑:迟婧婧   打印   字号:

“直到站在天安门广场,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参与的是如此意义重大的历史时刻。”这是历史文化学院2025级中国史博士研究生黎滩,回忆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广场合唱团时说到的。

那份激动和自豪交织,在9月3日这天,让黎滩这位来自海南革命老区的同学,紧贴祖国的心房,唱响了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我们不仅在唱歌,更多的是在表达我们的家国情怀。当歌曲的旋律响起,我仿佛看见先辈艰苦抗战的峥嵘岁月,也望见我的爷爷年轻时毅然告别家人、奔赴战场的坚定背影。那一刻,我感到家与国、过去与现在,竟如此紧密地相连。”

“我没有合唱经验,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在数月的训练中,黎滩反复听录音、标记换气点、练习腹式呼吸、对着镜子调整口型。三次综合演练,他专注地听着身边声部的节奏,努力融入“千人合一”的声场。

“作为这次活动的一员,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在合唱中准确地表达歌曲中厚重的历史和内涵。”为此,黎滩和小伙伴们一起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我们有专门的‘小思政课’,老师会为我们解读这些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使我们能够更加贴近歌曲的情感世界。”为了搭建起歌声中的“情感场域”,黎滩结合自己的专业,深入研究抗战史料。他总在学校图书馆“血脉长城:抗战烽火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馆藏文献展,研读那些泛黄的抗战文献、报刊和照片,并在笔记本上标注出每首抗战歌曲的诞生年代和背景——这是历史学专业赋予他的“史料敏感”。

黎滩在图书馆查阅抗战歌曲史料

他们一起学唱《松花江上》,黎滩向大家讲解了东北同胞流亡史。再演唱时,大家的声音更沉了,有同学唱到“那里有我的同胞”红了眼,有同学还会主动找他要史料。在他的带动下,历史成了能触摸、能共鸣的记忆,连笔记都写得满是温度。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时,黎滩激动地说:“我看到了日军在我的家乡制造‘田独万人坑’,以及琼崖纵队英勇抗战的历史照片。”家乡的红色记忆,始终是他心底最深沉的回响。“我的家乡,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吉阳镇红花村,是革命老区,承载着许多英雄事迹。”

“我的大爷爷黎焕山曾是抗日支前担架队司务长,他和许多革命战士一起运送物资、伏击日军,为三亚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贡献力量。”

当阅兵式的号角响起,分列式方阵铿锵迈进,钢铁洪流缓缓驶过,战机编队划破长空……黎滩的内心炽热而激荡。“我既为祖国的强大而骄傲自豪,也对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充满了深深敬仰。”他说,家与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在这庄严的时刻,他感受到自己肩上的使命和担当。

参加广场合唱团的师生代表参加2025年开学典礼

“参加广场合唱团的师生代表要以史为鉴,以心为声,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江河。”在激昂的歌声中,黎滩找到了青春的答案。

“未来,我将始终牢记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先辈们的精神荣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网作品的应注明“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方式: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 mucxcb@muc.edu.cn

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信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博中央民族大学官方B站中央民族大学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