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民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民大 > 正文

【中国民族报】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示范高地——以中央民族大学的实践为例

来源:马国伟   发布时间:2021-01-05   编辑:李红亮   打印   字号: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的重要使命。进入新时代,民族院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培养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各民族优秀人才这一育人目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全过程,不断推动教育内容、载体和路径创新,切实为培养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服务民族地区发展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各民族优秀人才提供坚强保证,努力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示范高地。

  发挥专业育人特色优势,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学科专业根基和人才培养底色。中央民族大学充分发挥民族类学科底蕴深厚、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特殊优势,大力推动“民族+学科群”建设,构建形成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历史、民族文学等特色优势学科体系,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特色学科根基。主动适应“一带一路”倡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加大招生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在语言文学类、普通人文社科类、应用类、艺术类等专业,探索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特色专业体系。着眼于促进各族学生团结共融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学组织和日常管理模式创新,大力推进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混合制”改革和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学部制”改革,积极探索构建有利于各族学生日常交往交流交融的相互嵌入式教学组织、活动载体和生活空间,打造各族学生共学、共居、共乐、共美的坚实平台。

  强化课程育人主要渠道,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专业性。中央民族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人才培养重要环节做好顶层设计,作为教育教学改革重要课题进行专项部署,专门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确立形成8个方面16条具体工作举措。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必修课程进行专门安排,强化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化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教育,培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民族史》等一批特色精品课程,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专业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校通识教育特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组织校内优秀专家团队和整合全校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建设“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民族精神”等系列思政微课程,并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全网上线,切实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覆盖面。

  拓宽实践育人途径,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性、生动性和体验性。中央民族大学精心组织各族学生参与党和国家在京举办的重大庆祝或纪念活动,广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小我”融入“大我”主题教育活动,深入挖掘活动深刻思想内涵、丰富教育内容,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想性和时代性。学校创新开展“民族团结结对共建计划”“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计划”“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计划”“爱我中华韵律操学习推广计划”“边疆民族地区学生家访计划”等一批契合学生特点、富有学校特色的工作,建设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北京高校辅导员“民族·宗教”专题培训研修基地、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站等一批特色工作平台,进一步拓宽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平台,营造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校园氛围。学校充分利用与边疆民族地区联系广泛、结合紧密的优势,着力构建和完善政策指导、创业教育、就业帮扶、实习实践等全过程、全覆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服务体系,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广泛组织开展大学生寒暑期边疆行、乡村行、革命老区行、沿海城市行系列活动,鼓励支持各族学生在参加岗位见习实习和社会考察体验过程中,增进对国情社情的了解,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服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长成才志向,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性。

  丰富服务育人抓手,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引领力。中央民族大学高度重视网络对各族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的影响,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服务学生需求、引导学生成长,不断提升利用“网言网语”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感染力。学校注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帮助解决各族学生实际困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育人”与“育心”相结合、“扶困”与“扶志”相结合,构建完善“奖、助、贷、勤、免、补”等全过程、全覆盖、多途径的助学服务体系,构建完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咨询与引导相结合、学生自我教育与家长协同参与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现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的过程中教育人、引导人。学校按照高校好教师“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和民族工作好干部“三个特别”标准,配齐配强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全面加强政治、思想、作风、能力建设,支持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研究计划”“辅导员工作室培育计划”“辅导员业务学习研修计划”等专业能力提升项目,着力培养一批情感投入精心、业务本领精通、作风状态精干、管理服务精细、教育引导精准的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各民族干部、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的独特优势与特殊作用,通过言传身教,真正成为各族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引领力。

  面向新时代,民族院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把“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摆在首位,不断深化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完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载体、拓宽教育平台,切实提升教育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努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示范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


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网作品的应注明“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方式: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 mucxcb@muc.edu.cn

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信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博中央民族大学官方B站中央民族大学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