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民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民大 > 正文

《舞蹈》聚焦杨敏舞蹈工作室“送一支舞蹈进山区”活动

来源:《舞蹈》   发布时间:2022-11-24   编辑:迟婧婧   打印   字号:

  新闻网讯 近日,《舞蹈》杂志第6期报道我校杨敏舞蹈工作室在青少年儿童民族舞蹈教育事业和乡村舞蹈美育教育活动方面的创新之举,原文如下: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乡村美育产生了巨大变化。每个星期二、四,在北京市密云区北庄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北庄小学”)的操场上,都能看到学生们跟随着轻快激越的旋律,有节奏地跳着属于他们的舞蹈,不论男生女生,一个个身姿挺拔、阳光活泼,跳出自信欢快的舞姿。这个现象,在8年前是看不到的。

  2014年至今,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杨敏教授带领硕博团队迎接挑战,发挥优势,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制宜,运用高校资源,服务社会,深入了解乡村舞蹈美育现状,坚持走公益路线,探究出了一条符合时代和人民需求的舞蹈美育路径。杨敏工作室把高校美育融入舞蹈乡建的道路,徐徐铺开,既促进了北京乡村及城郊地区青少年儿童民族舞蹈教育事业发展,又为积极开展乡村舞蹈美育教育活动,完成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一份高校力量。

  理论上,2021年,杨敏教授主持的“美学视野下舞蹈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实践路径”课题,以身心素养为逻辑出发点,回归舞蹈教育本体,深入分析《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政策,提出从“舞蹈本体、舞蹈人、舞蹈表达、舞蹈社会”四个层面来构建舞蹈素养体系。

  实践中,2014年,杨敏教授带领硕博团队创建了杨敏舞蹈工作室,初衷是让密云区的舞蹈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主旨为“一样的初衷,不一样的精彩,用爱心浇灌花朵,让花朵装扮世界”,杨敏舞蹈工作室以高校舞蹈资源整合舞蹈领域优质内容,对北京市密云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调研后发现,山区的孩子较少受到审美教育,这也使得工作室第一步计划就是帮助山区的每位学生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接受舞蹈教育的权利,主要举措包括特色舞蹈教材建设、教师培训、艺术展演讲评、“送一支舞蹈进山区”讲座活动等。杨敏教授连续8年组织高校研究生参与“送一支舞蹈进山区”活动,充分发挥舞蹈学院的专业优势,把“培养舞蹈素养”的美育理念转变为现实。

舞蹈教材编写讨论现场

  教材建设上,2018年初,《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教材》(初级篇、中级篇、高级篇)在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教材以突出民族文化为主,将舞蹈课程作为传承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主阵地”,使得“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落实到中小学舞蹈教育实践环节。与此同时,杨敏教授主编并带领研究生团队完成的《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第二版)及《青少年舞蹈身体开发教程实践研究》也将陆续推出。

《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教材》

初级篇、中级篇、高级篇

  师资建设上,从2015年至今,每年定期深入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培训对象为密云区教工委领导、少年宫负责人以及部分小学校长代表、校外教育主管领导和老师及热爱舞蹈、想要尝试走进舞蹈教学的老师。对密云区近百位舞蹈老师的培养有计划地进行具体辅导,也更加准确地对当地非专业舞蹈教师进行针对性的业务指导。将教学经验总结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例子与老师们进行分享探讨,给予老师们更多可以运用于舞蹈教学的方法及路径。由此,更好地通过教师培训来提升山区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以缓解山区舞蹈师资短缺等问题。培训内容包括教材的选取及使用方法、现场示范、现场教学、现场提问、反馈指导等环节,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朴实有效的教学形式,得到相关领导和一线教师的好评。

密云区“杨敏舞蹈工作室”舞蹈创编培训

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师资力量建设

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培训大合照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蓬勃兴起,高校也逐渐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承担起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舞蹈美育教育,要紧跟国家的政策及时代的步伐,充分展现民族舞蹈专业知识,走进乡村、城郊,积极普及民族舞蹈文化,增强青少年儿童的舞蹈素养,让城郊山区的人们从根本上意识到舞蹈作为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值得高兴的是,在高校机构和城郊区域教委的支持下,杨敏舞蹈工作室提出并实践多年的高校舞蹈服务社会的“城郊美育”方案,即帮助密云区山区中小学提高了学生的舞蹈素养和艺术素养,推广了舞蹈美育经验,同时也为传承中国民族舞蹈文化,加强中国青少年儿童民族认同感贡献了一个新思路。

  2022的寒冬即将来临,“送一支舞蹈进山区”的新一轮活动伴随着冬日暖阳又要到新的山区小学......


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网作品的应注明“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方式: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 mucxcb@muc.edu.cn

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信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博中央民族大学官方B站中央民族大学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