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同心,山海共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推普实践团为乡村振兴注入“语”动力

来源: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发布时间:2025-09-22   编辑:迟婧婧   打印   字号:

新闻网讯  2025年暑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推普实践团的身影遍布贵州榕江的绿茵场、新疆墨玉的葡萄园和云南怒江的峡谷深处。他们带着“语同音、人同心、兴乡村”的信念,用国家通用语言搭建桥梁,让乡村振兴的故事在不同地域绽放同样的光辉。

“救援队以为我们是诈骗的!”在贵州榕江月寨村,侗族嬢嬢们捧着赶制的鞋垫,红着眼眶说起抗洪救灾时的插曲——因普通话不标准,给外地救援队送盒饭竟被拒之门外。这样的经历让实践团深刻感知到推普是拆除心墙的重要工具,决心将推普的决心化为扎实的行动。在车民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齐诵《彩色的中国》,在月寨村的百香果园里,队员们用普通话喊出的响亮号子——“榕江黄金百香果,来自大山的甜甜馈赠!”。在榕江乡村足球超级联赛,当万千心声汇成《团结就是力量》的雄壮歌声,语言便超越了交流的工具,成了心灵相通的澎湃载体。

在铁热克阿依拉村,普通话不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实践团成员们与孩子们一起,在书法练习、京剧脸谱绘画和朗诵比赛互动中感受语言的温度,在游戏中听见中华民族共同的声音。他们用普通话认识万里河山,也用普通话,把民族自豪与认同悄悄刻进心间。

在医资豪茶厂,阿不都克依木正介绍着和田药茶,“我们探讨的不仅是茶叶的醇香更是普通话如何像一座桥,像桑皮纸、药茶这样宝贵的文化遗产,被更广阔的世界看见。想要‘传下去’就得‘走出去’。”队员们深知,在这里,普通话是文化传承的钥匙,更是打开乡村经济大门的密码。

在怒江峡谷,中年以上的村民多因地域限制没学过普通话,这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对外沟通带来很大困难。直到锦绣社区胡书记在一次讨论中偶然提到:“大家都会玩微信”,这句话顿时让团队成员们豁然开朗——既然微信如此普及,何不利用它来推广普通话学习?当晚,一场针对“前后鼻音辨析”的微信视频号直播就此展开。

推普的脚步不止于校园,成员们更将课堂延伸至村寨,以当地村干部作为推普的“语言桥梁”,带领实践团挨家挨户走访。“唠唠家常,也教咱学点普通话本事!”就这样,普通话悄悄融入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

语润山海,同心筑梦。在贵州榕江的百香果园、新疆墨玉的乡村课堂、云南怒江的云端直播间,推普的故事一直在发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学子将继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语言搭建心灵之桥,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

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网作品的应注明“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方式: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 mucxcb@muc.edu.cn

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信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博中央民族大学官方B站中央民族大学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