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王卫华 | 她带学生研究“俗事”,太不俗了

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文学院   发布时间:2025-03-25   编辑:迟婧婧   打印   字号:

在通州武辛庄的村口,90岁的“风车大王”梁俊老人拄着拐杖眺望村路。当看到熟悉的身影出现时,他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笑容:“王老师可算来了!”她快步上前,与老人聊起运河沿岸的风车制作技艺。这样的场景,在王卫华老师二十余年的田野调查中不断重现。

王卫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运河文化研学基地主任,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研究领域为民间文学、民俗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等项目。获评宝钢优秀教师奖;2025年3月,她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荣誉称号。

王卫华教导学生们:“民间文化是一片充满魅力的沃土,你必须走进去,才能感受老百姓鲜活的生活,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人自己的文化。”

作为研究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学者,王卫华老师常年行走在文化现场。从毛乌素沙地的牧民生活习俗到沂蒙山区的节日仪式再到茶马古道的商旅遗存,她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

2018年加入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项目“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普查活动及民俗志编纂”后,王卫华老师带领团队到京冀交界处的潮白河渡口,听老船工讲两代人的摆渡史;在京东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处遗址,考察红色文化的薪火传承;到北运河岸边的田间地头,研读历经百年风雨的碑刻。

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对北京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等相关的文化遗产、民俗风物进行了详细调研,完成数百万字调研报告,合作出版多部著作。其中《千年运河润京城》出版不久即受到广泛关注,新华网、学习强国、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和推介。

团队成员2022级民俗学专业博士生杨赫回忆道,在调研过程中,王老师的脚步总是匆匆。在西山永定河一带调研时,她大步走在山间小道上,把十几人的团队甩在身后。直到随团队调研的当地工作者气喘吁吁地喊:“王老师,能不能慢一点,我追不上您的脚步。”她才停下来,笑着抱歉地点点头。

“世界上有比当老师更幸福的职业吗?”王老师总是这样说。

1997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王卫华老师就一直在中央民族大学从事教学工作。无论是作为普通教师,还是担任文学院副院长、院长,她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

2024年,她凭借《立足文化遗产,培育时代英才》获得中央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她创新地构建了“遗产保护—学术研究—教学育人”的教育模式,通过设立研学基地、申报科研项目、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学术能力。

近五年,王卫华老师指导的学生取得了丰硕成果: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北京高校师生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双百行动计划”优秀示范项目、校级奖学金、社会实践等多个奖项及荣誉称号;指导学生撰写的《创新保护利用,让“古都之脊”焕新韵》在《光明日报》刊登,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央广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她在课堂上告诉同学们:“民间文化承载着基层民众的生存智慧和思维特性,把民众的‘俗事’作为研究对象,是让人欣喜并充满意义的。”

“在民间文学的课堂上,王老师为一届届学生阐释何谓‘民间’之‘民’。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民’的一员。”2022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生王子蔚说道。

在行走田野时,王老师也结识了许多乡民好友。有厨艺精湛的农家院厨娘、精通面塑的“通州巧娘”、从事民宿业的“新农人”,还有为家乡修史立传的地方乡贤……在同学们眼中,当王老师见到这些真诚热情的朋友时,总有说不完的话。

总背着双肩包奔走在乡间的王老师,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她多次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等音视频平台,宣传推广运河文化、节日习俗、北京历史文化,将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讲述给社会大众。她还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中国水利工程协会等单位,通过讲座或系列课程,从民间文化的独特视角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她还带领研究生团队与北京三中、北京五中分校等中小学合作,共建基础教育阶段校本课程和大运河主题活动。通过《运河与北京》《大运河的声音》等9门课程,义务推广大运河文化,让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数百名中学生因此受益。

她说:“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站在国际化的视野,扎根于中国土壤,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网作品的应注明“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方式: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 mucxcb@muc.edu.cn

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信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博中央民族大学官方B站中央民族大学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