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近日,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名家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二十九讲“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郑大华主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执行院长严庆主持。讲座首次采用两校区同步方式,主会场设于海淀校区文华楼二层报告厅,丰台校区图书馆北门报告厅同步直播。

郑大华教授立足宏阔史实与理论脉络,系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时期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逻辑与思想内涵。中华民族早在古代即已形成“自在”的共同体,但其由“自在”向“自觉”的转型,完成于全民族抗战时期。自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以来,经“五四运动”启蒙,到抗战全面爆发,中国人民在生死存亡的考验中,开始自觉认同“命运与共”的民族整体。

在此基础上,郑大华进一步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转型中的理论建构。1938年前后,杨松首次从学理层面对“中华民族”进行系统论述,提出中华民族是由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整体。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进一步阐明中华民族的历史生成逻辑,确立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命题。郑大华指出,在抗战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抗战”作为政治动员的核心理念,通过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了各民族的共同力量,形成了跨阶层、跨地域、跨民族的历史合力。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而为这一转折点奠定基础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推动下,各民族所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严庆指出,郑大华教授借助系统的史料考证与坚实的理论分析,深入剖析了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形成逻辑与精神谱系,为理解近代中国思想转型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他在思想史研究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关键在于其具备方法论自觉——始终将对思想史的长期宏观考察与对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特征的精准把握相结合,既注重历史纵深中的连续性,又敏锐洞察思想演变的阶段特点,进而达成了理论与史实的有机融合。此次讲座内容史论结合、方法得当、视野开阔,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了重要学术启迪。

该系列讲座由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协办,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核心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旨在推动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摄影/郑紫桐)【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