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南沙考古第一人” | 王恒杰教授:用生命与信念守护祖国的蓝色海疆

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11-13   编辑:迟婧婧   打印   字号:

11月5日,我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入列授旗仪式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举行。福建舰的入列标志着人民海军将更好地守护祖国的战略利益和祖国的蓝色海疆。

在中央民族大学也有一位将毕生心血都倾注于守护祖国海疆的“南沙卫士”,他就是被誉为“南沙考古第一人”的王恒杰教授。七赴西沙、两至南沙,他用大量的考古成果,将中国拥有南沙的历史至少向前推进了一千年,坚定维护国家领海主权。

王恒杰(1932-1996),黑龙江哈尔滨人,十多岁时不幸被日军的哑弹炸断了左小臂。1957年9月至1996年在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先后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通史、考古学通论、边疆考古、田野考古、地下出土文献、古代汉语、古籍整理等课程,为民大历史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

“南沙群岛离你们那么远,怎么能说是你们的呢?”在面对美国记者的质疑时,王恒杰教授义正词严地回答:“南沙群岛属于中国!我要把真相告诉全世界!”王恒杰教授穷尽毕生精力,独臂走南沙,以大量考古资料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南沙是中国的”。

王恒杰教授在南沙考古登皇路岛时,礁滩水浅只能推小船前进

1992年5月14日—6月16日,王恒杰教授自费乘海南琼海渔民00351号木制机动79吨渔船,从潭门码头出发,历时34天、行程3000余海里,赴南沙群岛进行考古调查。南沙海域素有“危险地带”之称,不仅明礁暗沙遍布、气象变幻莫测,晕船、食物短缺等不利条件更使航路充满艰辛。

“这是我的遗书。” 1992年5月的一天,王恒杰教授递过一份信函给海南省当地领导。这位已逾花甲的考古学家,穿着打扮像个地道的渔民,花白的头发蓬松凌乱,但眼神十分坚定。

1992年,王恒杰教授在去往南海的小船上

王恒杰教授在永登暗沙“石塘”中发现了海洋动物玳瑁。渔民们说玳瑁又叫“十三鳞”,因为它身上有十三块珍贵的鳞甲,全身都是宝。王恒杰教授说:“它岂止是宝贝,还是历史的见证,早在两千多年前,咱们的祖先就以玳瑁作为最珍贵的礼物向中央朝廷纳贡,这些事史书上都记载得清清楚楚。而玳瑁,在中国只有在南沙才可以得到,所以玳瑁生长在南沙,也就雄辩地证明了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早已是南沙的主人了。玳瑁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王恒杰教授赴南沙考古途经永暑礁

王恒杰教授在南沙礁滩

王恒杰教授考察海南省东方市贝丘遗存

王恒杰教授指导海南省陵水县博物馆对古墓进行考古发掘

王恒杰教授还在南海打捞到了唐代盛水器──陶罐碎片。这是他在南沙找到的第一件“宝物”。随后王恒杰教授又在福禄寺礁找到了器底印有“永葆长春”和器底有蟹纹以及“月中白兔”等款文的青瓷碎片,还发现了“元通宝”“大德通宝”等铜钱。令王恒杰教授特别兴奋的是,他们在南沙海域水下找到了一杆铸有“大清广造”四个隶书的清代铁锚。锚杆沉睡海底数百年,那斑斑锈迹便是述说其历史归属的有力证据。“这些文物,一定要保持原状、原貌才有价值。”王恒杰教授说道。

这次“南海征途”,王恒杰教授穿越千里,最后到达曾母暗沙。经过仔细的查勘,王恒杰教授首次在南沙岛礁发现了压印纹硬陶陶片、釉陶陶片、青瓷片、青花瓷片,及“五铢”“熙宁重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等秦汉迄清的各类出土文物,不仅为我国维护南海主权提供了切实有力的证据,同时也丰富了学界有关南沙群岛历史和经济文化内涵的认识。王恒杰教授因此成为1949年以来,第一位登上太平岛的大陆学者。1992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在第3版以《王恒杰自费渡海考古南沙发现秦陶唐瓷》为题做了专门报道。同年,王恒杰教授荣获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三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一位书法家被王恒杰教授的事迹打动,为他赠言忠心报国家,独臂走南沙

1994年10月4日,王恒杰教授的《南沙群岛考古行》刊登于《人民日报》。他历经千辛万苦所取得的考古成果,不仅将中国拥有南沙的历史至少向前推进了一千年,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对南沙考古研究的学术进程。在《从边疆到海疆》一书中,王恒杰教授详细介绍了他在南海的所见所闻,并以丰富的考古遗迹证据证明了南海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王恒杰教授说:“中国人民是最早发现、最早认识并开发经营南海的,中国政府也是最早对南海行使管辖权的。”

王恒杰教授不仅躬身南海深耕海疆考古,更坚守中央民族大学的讲台潜心教学育人。王恒杰教授的学生、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赵令志,在回忆当年恩师的教学往事时这样说:“先生讲课深入浅出,声情并茂,深受同学欢迎。如今大家谈起当年先生带领同学参观北京周边之古迹,仍记忆犹新。他是带领学生参观最多的老师。但到上研究生时我才知道,先生每次带我们外出参观,都要私下给司机5元钱作为午餐费,这个钱是不能报销的,均由先生自己出。而那时的5元人民币,相当于我们大学生10天的生活费。我得知此事后,对先生复添一份敬仰之感。”  

1996年,王恒杰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做关于南海问题的报告

王恒杰教授在两岸南海学术研讨会上谈考古工作

1995年5月,王恒杰教授第二次赴南沙考察。回京后不久,被确诊为肺癌晚期。身患重症,王恒杰教授加紧整理研究南沙文物考古资料,集中对文物进行修复、分类,并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他的考察成果不仅填补了中国考古学相关领域的空白,更以实地发现的考古资料,为我国在南海的主权提供了不可辩驳的实证,为我国维护与开发南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恒杰教授与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研讨南海出土文物

王恒杰教授说:“南沙就是我的归宿,我死了,骨灰也要撒在南沙,作一名真正的‘南沙卫士’。”1996年7月1日12时35分,王恒杰教授带着遗憾和对南沙的牵挂溘然长逝。在有关部门的积极协助下,中国海军破例第一次为不是军人的“军人”举行了隆重的海葬,王恒杰教授的骨灰也分别撒在了南沙的岛礁和大海,实现了他生前“魂归南沙”的遗愿,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南沙卫士”。

水天苍茫,惊涛骇浪。卫戍南沙,心系海疆。从孤舟一叶到航母编队,一代代中华儿女正以不同方式践行着守护祖国的铮铮誓言。让我们继承王恒杰教授“学术报国、魂系海疆”的赤子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今日之中国正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强大的力量守护着这片蓝色海疆,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网作品的应注明“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投稿方式:mucxcb@muc.edu.cn

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信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博中央民族大学官方B站中央民族大学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