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师生深入青藏高原开展科学考察工作

来源: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发布时间:2021-09-15   编辑:费娜 孟映辰   打印   字号:

 新闻网讯 2021年7月—8月,我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郭泺教授课题组承担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生态脆弱性与生态安全专题”子任务“青藏高原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安全影响”。师生团队从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深入腹地,在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循化县、历史文化名城拉萨、藏民族和藏文化发源地山南地区、海拔4200m以上的那曲当雄等地展开关于青藏高原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安全影响的科考工作。

此次科考深入青海、西藏的农牧民家中开展问卷调查,到偏远的村庄和寺庙进行访谈,了解青藏高原不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态文化,建立青藏高原与生态安全相关的传统生活生产的评估指标,揭示了威胁不同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的因素以及与生态安全的相互作用影响,探索了青藏高原自然资源保护有效途径。

青藏高原科考工作,磨练意志力

青藏高原地区低压缺氧,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艰苦的的科考行程让课题组成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痛、腹泻、呼吸不畅、入睡困难等症状陆续出现。特别是在海拔4200m以上的当雄县山地进行考察时,比拉萨更加稀薄的氧气环境给科考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在海拔5190m的那根拉山行走时,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打开氧气罐吸氧,没有吸氧的同学称每走一步都“像是踩在棉花上一样”。成员们逐渐体会到强健的体魄和无畏的意志力是青藏高原科考顺利进行最重要的保障。

图1青藏高原牧场、农田和山体土壤沙化

图2青藏高原藏传佛教文化和-教文化

图3团队与撒拉族居民合影

 校友无私帮助,高原科考见真情

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区域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课题组要克服的不仅是高原反应,而且还有生活和语言的差异。分布在青藏地区的校友为本次科考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撒拉族校友充当翻译和向导,克服阴雨天气的恶略影响,带领课题组前往黄河边考察生态治理情况。藏区校友找来调研所在地通晓汉语的藏民作为向导,使课题组能够深入藏民的农田和牧场进行调研。得益于校友的无私帮助,课题组顺利完成了本次科考工作,在青藏高原深切体会到身为民大人的幸福感。

 尊重多元文化,探寻青藏高原生态文化

在青藏高原生活的藏、门巴、珞巴、土、撒拉、回、蒙古、羌等多个少数民族,主要是信奉藏传佛教文化,同时也存在信奉-教的少数民族文化等。各民族文化对生态保护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例如藏族有神山神林的自然崇拜,撒拉族认为特定种类的动植物体内有精灵存在,不能乱杀乱伐。在考察工作中,课题组切身体会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科研工作不是悬在高处的空中楼阁,不仅要借助卫星地图上的数据,分析并制定方案,而且还需要通过实地考察才能获得有意义的成果。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本次在青藏高原的科考工作充分发挥了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学科优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将为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人文因素影响的科学依据,是民大人为新时代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努力,也是参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意义所在。

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网作品的应注明“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方式: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 mucxcb@muc.edu.cn

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信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博中央民族大学官方B站中央民族大学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