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10月12日,国际教育学院在海淀校区举办学术讲座,邀请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陆俭明先生与马真先生,分别以《推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之吾见》和《要注意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为题,围绕现代汉语研究与学术能力培养分享核心观点。本次讲座是“本科生课程思政团队建设项目”“研究生精品示范课程培育项目”“中央民大‘交叉学科协同攻关项目’”和“国家民委‘高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系列讲座之一。讲座由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陈天序主持,娄开阳教授与谈。

马真先生以“‘问题意识’锚定学术根基——从认知突破到实践赋能的方法论构建”为主题展开讲座。她从学术研究的底层逻辑切入,指出“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从‘被动吸纳’转向‘主动创新’的逻辑原点,更是夯实学术根基、推动领域突破的核心引擎”。她结合数十年语言学研究积淀,从“学术认知重构”与“语言实践赋能”两大维度,系统拆解“发现问题”的科学路径。她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语义本质-语境适配”的深度验证,突破对副词“也”多义性的表层归类,并系统传授了汉语虚词研究的分析范式。马真先生还以“有心用心,勤于思考”为核心寄语,将方法论升华为学术精神的传承。

陆俭明先生以汉语本体为基础,讨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新范式,从学术范式演进的高度展开论述。明确指出现代汉语语法学在长期深耕汉语事实的过程中,突破外源理论桎梏,构建起契合汉语本质特性的独立研究范式,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化提供了“本体认知-路径创新”的系统性指引。此外,陆先生还辩证审视了数字化时代AI语言能力的学术价值,明确其“辅助工具”的定位,提出“拥护技术创新、主动学习应用、科学合理利用、坚决拒绝依赖”的理性态度,为数字化浪潮下的语言学研究划定了“人机协同”的边界,守护了人文学术的原创内核。
互动环节,师生围绕语言学核心议题展开对话。马真先生提出“虚词教学落地”的观点,建议“以语义背景设计练习”,将抽象语法规则转化为实践;陆俭明先生则就“青年学者如何入门研究”答疑解惑,鼓励大家从“微小语言现象切入”,称其为学术创新起点。
此次讲座不仅搭建了“前沿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传递了研究动态,更生动展现了如何以“问题意识”培育学术思维,以“方法论”赋能研究实践。这为国际教育学院深化“以学术促教学、以研究助育人”的理念提供了深刻启示,也为未来的语言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拓展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