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园地 > 正文

农业全面升级 农村全面进步 农民全面发展——学习习近平文章《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来源:经济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骆焕琪   发布时间:2020-06-05   编辑:李红亮   打印   字号: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乡……”一曲嘹亮婉转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农民们对家园发生巨变的喜悦,唱出了现代人对回不去的乡愁的缅怀,更唱出了所有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憧憬。

  在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文章《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在这篇文章中,总书记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取得的成就、存在的短板进行了辩证深入的分析,对今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部署,强调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任务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和产业极度缺乏,农产品竞争力不强,长期以来资源要素从乡村向城市单一流向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新时期“三农”问题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短板,就像木桶的短板限制了木桶的盛水量一样,如果农业农村没有实现现代化,将会导致整个国家的现代化难以实现。

  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对长期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再思考,又是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新探索。战略内容涵盖了农业农村的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等方面内容,具有宏观性、全局性、立体性和多元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如何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需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总抓手来提振农村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二、振兴乡村是民族复兴的一个重大历史性任务

  “民之大事在农”,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崇尚农业、以粮为本的国家,有着辉煌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农业思想。所谓“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就指明了农业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战国时期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强调了农业是实现国家强大、保持社会安定的前提条件。《管子》中“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则从经济、政治、军事上全面地论证了以农为本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农本思想充分反映了先民们朴素的生存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和重视。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毛泽东曾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国14亿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甚至“普天之下,莫非一吃”。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粮食安天下兴,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乡村振兴就是我们民族复兴征程中的一个历史性任务。

  三、“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吸引更多农民充分就业,才能获得稳定的收入,才能为乡村振兴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实现产业兴旺,必须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构建具有地域特色、满足地方需求、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让农业产业经营更有效益、更有活力,真正成为有奔头、有前途的产业。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远离喧嚣,村美人和、天蓝地绿的田园风光成为许多人对安谧恬静生活的一抹记忆,成为对淡淡乡愁的缅怀。广大农村地区要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转变乡村绿色发展方式,推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让乡村可以留得住乡愁,更看得见发展。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深入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因地制宜重建公序良俗,培育和谐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积极培育农民主体性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农村地区道德养成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导向,帮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以基础治理来巩固乡村全局的发展。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现代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它与消除贫困、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起,深刻反映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要牢牢抓住就业增收这个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十个字”总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农业主要矛盾发生的巨大变化,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对生活的更高期待,全面阐释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勾勒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蓝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具体体现,是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乡村角度出发寻求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重大举措。

  四、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习近平在文章中强调,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要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一)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我国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这样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只能以小规模农户生产为主,通过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来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家庭农场作为社会经济变化与传统小农户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中占据核心地位,近年来发展迅猛。以家庭作为经营单位的家庭农场主要是在传统小农户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规模成长起来的,具有产权明晰、主动性高、劳动监督成本低等特点,在继续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的手工业时,更乐于使用先进高效的农业机械技术、更注重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对大市场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敏感性,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了大大提高,这些优势决定了家庭农场正成为小农户的演进方向,也将成为中国种养业生产环节的主力军。

  (二)培育乡土文化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不懈的精神动力

  乡土文化力量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动力基础。乡土文化是我国农民群体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意识、民风民俗、行为习惯等的统称,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乡土文化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不同的区域有着自己不同的传统与特色,与中华民族文化整体上表现出来的总特征形成多元一体格局,共同延续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文明。乡土文化是承载乡愁的重要载体,是解决农村问题、凝聚乡村力量的重要钥匙,是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以及扶贫治贫的巨大文化资本。

  (三)以城乡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当前广大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短缺、产业发展欠缺,既是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区,但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内需,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所在。缩小贫富差距能有效释放潜在内需,因而实施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成为释放潜在内需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互为支撑、互相推动。城乡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点轴开发理论证明,城市、乡村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培育和发展不同级别增长中心和发展轴线,逐渐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网络,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形成城市反哺乡村的“涓滴效应”,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乡村振兴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最基本路径。乡村振兴战略站在农村发展的视角来思考中国城乡发展问题,通过优化乡村地域系统,重构乡村经济、社会和空间,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减少城市扩张的建设成本,来补齐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因此,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过程,是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过程。

  (四)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起来

  乡村振兴离不开脱贫,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也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现在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消除绝对贫困、提高脱贫质量是未来脱贫攻坚的着力点。因而,现阶段没有脱贫的地区要集中精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并提前谋划乡村振兴,把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融入现有的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从产业、生态、文化、社会、政治五个维度着手全局规划,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对于已脱贫地区而言,应该通过布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

  五、结语

  40年前,小岗村“大包干”上鲜红的手印,孕育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基石,以燎原之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更有能力和信心,通过乡村振兴,彻底改变千百年来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书写民族复兴的辉煌篇章!


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网作品的应注明“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方式: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 mucxcb@muc.edu.cn

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信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博中央民族大学官方B站中央民族大学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