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学校召开“强基计划”工作会 全面推进“强基计划”教育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来源:教务处   发布时间:2021-04-26   编辑:宣传部 (新闻中心)总编室   打印   字号:

新闻网讯  近日,学校在知行堂召开“强基计划”工作会暨“强基班”成立大会,聘任“强基班”首批学业导师和班主任,全面推进“强基计划”教育教学改革纵深发展。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广生,党委常委、副校长宋敏出席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冯金朝主持。

郭广生代表学校对首批聘任的“强基计划”校外导师和首位班主任李浩然老师表示热烈欢迎和祝贺。他指出,在建党100周年和建校70周年这一时间交汇点上,学校成立“强基班”,是一项具有非凡意义的重要举措。 “强基计划”作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在国家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大环境、大背景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

他强调,“强基计划”是国家为了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而推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36所“双一流”A类大学中试行。这是一项由国家推行的人才培养计划,是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在培养基础宽厚、创新能力强的高端人才有效路径方面达成的共识,是要培养投身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最终站在前沿科学高峰的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人类文明发展。中央民族大学文史哲专业具有深厚的学科底蕴,在国家文史哲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通过实施“强基计划”,为国家培养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栋梁。

他要求,“强基班”要建立文史哲融通、理工社科交叉、校内外融合、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引导学生树立融汇中西、学贯古今的学习信念,养成自主学习志趣和终身学习习惯。他认为,“强基班”学生要具有四种素质和能力:一是政治素养要强,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服务,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若干年的学习、生活和精神淬炼后具有鲜明的民大精神和民大气质。二是基础要宽厚,要扎根中国大地,要沉浸到华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畅游,要在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带领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三是能力要强,要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科学研究领域精心耕耘,要在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中茁壮成长,要成为堪当时代大任的行动者。四是格局要大,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要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要树立法治思维,通晓国际规则,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郭广生勉励“强基班”全体同学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在中央民族大学这块拥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沃土中圆满完成学业,涌现一批有一定学术造诣的青年科学家、学者和管理者,站在世界舞台上代表中国话语体系发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最强力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脊梁。

宋敏介绍了“强基计划”招生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和路径。她指出,从今天开始,来自不同专业类、入选2020年“强基计划”的30位同学将拥有一个共同的班集体—强基班,这个班集体跨专业大类组建,实施创新式管理模式,旨在为国家培养一批志存高远、学识渊博、能力超群的优秀学子,为国家重大战略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她介绍了学校“强基计划”的建设理念思路,即:以强“民族复兴”之基、强“民族团结”之基、强“立德树人”之基为己任,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以强“一流大学”之基、强“学科专业”之基、强“教育改革”之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打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之基、理论之基和文化之基为基本遵循,聚焦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一带一路”建设,着眼于传承创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丰厚遗产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博人文、厚基础、重创新、有特色”且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德才兼备的人文学科领域拔尖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民族团结事业和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她强调,学校将以“强基计划”为牵动,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建立本-硕-博衔接、多学科交叉、科教协同的育人模式,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探索创新文史哲学科专业建设新标准,为学校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提供新模式,为国家基础学科发展提供民大方案。

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负责人,2020级“强基计划”全体同学参加会议。(摄影:马丹妮)


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网作品的应注明“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方式: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中心 mucxcb@muc.edu.cn

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信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博中央民族大学官方B站中央民族大学官方抖音